現在有空,來談一下前陣子突然很夯的「滾裝輪攻台」,好像是因為有立委在講,也有專家在提,所以討論了幾天。
滾裝輪攻台的概念,大致上就是貨船裝滿解放軍跟軍械,趁著夜黑風高...不是,是台灣在和平年代鬆懈,可以一次性地送上數百、數千的解放軍,佔領港口後,讓後續的貨輪一直下船。(實際可以送什麼再說)
這個概念沒有不好,不過一般在談的時候,通常都是講「港口已被攻下」,才開始提使用貨輪運送兵力。為何很少有人提,平時作為突襲之用?因為,滾裝輪沒辦法當登陸艦用,必須使用港口,這大幅限縮其使用範圍。
這個問題又回到了,突襲的效用多大上,還有為何強調的是滾裝輪,不是一般貨船?
滾裝輪指的是可以快速洩載車輛,不清楚的讀者可以G「滾裝貨輪」,通常我們預估,小型的滾裝輪可以裝最多一個營,大型的可以裝到三至四個,相當一個旅的兵力。
依照評估,假設中國真的使用最大艘的滾裝貨輪,一次性的突擊,那麼這接近一個旅的兵力,半天內應該可以佔領整個台中港到台中機場,要突入台中市去抓市長,在沒有預警,或是解放軍上岸過程中刻意低調下,機率不小。但若要大張旗鼓先攻下軍事設施,問題就蠻大的。當然啦,料敵從寬下,假設整個台中市區到西岸,全部都被這個旅佔領,也不是不可以。
所以台灣死定了?
呃,嗯,欸
這個作戰的想定,指的是佔領台中港後,後續的滾裝輪持續進入台中港,無縫接軌的把軍隊送進來。聽來是蠻可怕的,軍方也確實有想過怎麼應付,但怎麼沒有被當作超級無敵重大的威脅?
第一,滾裝輪是薄皮,擊毀的難度不高。
第二,劇本想定說不通。
第三,極端情況的應對就夠了。
第一就不用多說,台灣的遠程武器夠多,一發飛彈就夠讓海上的滾裝輪,連同上面數百解放軍沉到海底。如果正在港口停靠,被炸毀的滾裝輪就可以卡住港口,後面的船就上不來。所以在台灣的反擊力量沒被摧毀前,動用滾裝輪的風險極高。
第二,劇本想定會很極端,這等於是假想國軍被攻擊後會腦死昏迷三天三夜,就算陸軍忘記防守,砲兵忘了開砲,其他的部隊都忘了應對,這也太瞎。具體來說,一艘滾裝輪突襲成功可能性高嗎?還真的很高,但正常不會認為解放軍想自殺進攻,且後續部隊要繼續上?這會有一個問題。
第一艘滾裝輪突襲上岸了,也把部隊放下去了,第二、第三艘何時進來?如果時間距離八小時,這等於是給台灣反攻機會。若是中國集結了全國滾裝輪在台海..........坦白說,先不提台灣會當沒看到,突襲的前提就是隱密,一個加強營偷偷上船可以說沒看到,十幾艘都開始上船,這會全世界沒人發覺?滾裝輪必須在港口裝卸,解放軍的上船時間再怎樣快,也要1小時以上。
各位應該可以發現,要達成數萬兵力一次性突襲的困難度。如果是針對台灣北中南港口,全部同時突襲,好像也不是不行,但這是犯了分散兵力的錯誤。集中一個港口,卸載就要1小時,離港換下一艘又要時間,只要港口被攻擊,整套計畫就完蛋,還在海上的解放軍就跟靶子沒兩樣。
第三,也是我跟認識的人談過的概念,軍方的應對看來很簡單,直接把港口打掉,看你怎麼繼續下船。換句話說,除非台灣的政治高層,犯下了超愚蠢,近乎通敵的錯誤,下令「不得傷害港口設施」。
不然軍方的想法很單純,等你第一艘還在卸貨中,直接把整座港口都敲掉,後面的船就等著變魚礁。
=====
分隔線
=====
這套劇本要成功,得建立在政治劇本也配合的前提上。假設中國大張旗鼓將登陸部隊上船,那台灣也知道要用滾裝輪輸送,就不再也突襲意義。若少量部隊突襲,後續沒有配合對台動武,時間上增援絕對來不及,只是眼看著精銳部隊消失在台灣陸地上。
這問題的答案呼之欲出,「時間」
單純軍事方案絕對行不通,必定要政治拖延,換言之這種劇本要成功,需建立在台灣政治高層配合的前提下。在中央政府換成親共高層下,是可能下令不破壞港口,用經濟理由刻意拖延。但缺點是,軍方若有人刻意不配合,裝死開砲下去,計畫就完了。
另一種可能,是實際上近年發生過的案例,用在台灣的話大概會是這樣。
滿載一個旅的解放軍突襲上岸,突襲拿下了港口機場,跟鄰近鄉鎮,脅持市民後發表「統一宣言」,聲稱該區民眾支持統一,希望政府配合。
然後該市的市長堅持市民安全重要,軍方不能發動攻擊,然後自己發動「要和平不要戰爭」的群眾,去堵住國軍反擊的道路,跑去砲兵或裝甲部隊外面高舉標語,人肉盾牌擋住軍隊出動。同一時間,宣傳國軍若攻擊解放軍海上艦艇,就是不顧人質安全,只想台獨不管百姓安全。
等著讓解放軍放下後面幾艘船,兵力集結夠多,再發動海空進攻。
以上。
不可能?嗯,我也這麼想,但事有萬一,中央到地方的政治人物,若此時還有人腦袋不知道在想什麼...
嘛,講下去變成陰謀論不是?哈哈